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职业资格证培训专栏 > 教师资格证 > > 正文内容

教师资格证(初中段)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仿真模拟试卷四

2014-11-13 |  作者: afanda |   来源: 未知 |  共关注: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东(地主)佃(雇农)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这里的“政府”是指(  )。

A.苏维埃政府

B.抗日民主政府

C.解放区政府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及物因果关系的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同时,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团结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2.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A。解析:秦朝和隋朝都是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都促进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实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两朝也都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工程,都是由于其暴政导致农民战争而亡,都统治短暂,其灭亡的教训为后世强盛的朝代提供重要借鉴。由此可知答案为A。

3.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以孝、廉为主要标准的察举制,B、C项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D项不是选官制度,故选A。

4.1957年与l952年相比,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了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了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3%提高到45%。由此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B.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C.国家的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D.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

【答案】C。解析:生产资料增长210%,消费资料生产增长83%,生产资料增速高于消费资料增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大,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形势,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之一。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答案】D。解析:我国目前共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按建立时间早晚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1日)。

6.孔子日:“君子和而不同。”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该理念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成功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万隆会议成就的取得

D.“冷战”政策的出笼

【答案】C。解析:孔子的话强调和谐、和平、共存等,而万隆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7.隋朝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  )。

A.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时期,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秦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周政的制度,在军机处设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就名存实亡了。

8.《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

A.罗马

B.雅典

C.中国

D.英国

【答案】A。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故选A。

9.美国学者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

D.乡镇企业

【答案】B。解析:人民公社是以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单位,负责推行农业机械化并发展乡村工业。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命令农民放弃他们传统的耕作方式,到处都种植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而不论土壤条件是否适合,又强行推广杂交作物品种。政府还鼓励农民在庭院里建造冶炼炉,要他们学着炼钢。

10.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洋布、洋装、西餐、洋楼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社交礼仪也逐渐采用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称呼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

①西方文化传人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③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⑤城乡人们都融入近代化的潮流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答案】C。解析:略。

11.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经济建设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D。解析: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12.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是(  )时期。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武则天统治

D.光武中兴

【答案】B。解析:唐太宗“贞观之治”使唐朝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国力逐步增强,主要是针对社会政治方面说的,是治世,不可说是盛世;唐玄宗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金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是一个盛世的局面,而第一个盛世局面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寒帝和景帝时期,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是在东汉时期,东汉的建立经历了农民起义,造成了当时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光武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才使社会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13.下列古代重大医药学成果中,在两汉时期取得的是(  )。

①《黄帝内经》编定 ②《神农本草经》写成

③《伤寒杂病论》问世 ④“麻沸散”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解析:战国问世、西汉编写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张仲景(东汉)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盼重要经典。

1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反映的是l956--1965年间我国(  )。

\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l956--1965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这一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比例失调,重工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煤炭、钢铁、石油属于重工业,可以排除A、C、D三项,从图表看,曲线符合这一时期农业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

15.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下列有关这两位哲学巨匠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都反对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中国没有出现民主政治,孔子自然无从反对。

16.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钢为纲

【答案】B。解析:横批是“综合平衡”。这副对联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周恩来对经济建设的一贯主张,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安排工农业生产,处理国民经济如何按比例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

17.在汉语中,“鼎”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秦汉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时期

D.商周时期

【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鼎”字的形成,间接考查了考生对夏、商和西周文化成就的了解。商周时期,雕塑和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高峰,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等代表名作,因此可以判断,“鼎”字的形成应至少追溯到商周时期。故本题答案为D。

18.假如你是庸太宗时期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做的是( )。

A.交给门下省审议

B.交给唐太宗裁定

C.交给枢密院出兵

D.交给尚书省直机关执行

【答案】A。解析:本题是在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为: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运行机制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19.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铸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与此联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B。解析:“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里是指邓小平在“文革”复出后,从拨乱反正开始,带领中国走上改革富强的民族复兴之路。“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臂”是说邓小平拨乱反正,使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的正轨上来,获得人民的拥护;“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是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力扶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真正富了起来,大快人心,同时一系列改革措施,也让城市里的人生活大大改善。

20.1791年,伏尔泰的骨灰迁葬巴黎先贤祠。他的灵车上这样写着:“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精神

B.君主的权利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解析:“理性”即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它强调凡事要运用自己的智力,以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判断和解决问题,而不依赖天意和神的旨意,其目的是为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和平等。

21.从l978年到l992年,历经l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解析:1992年我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22.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答案】A。解析:略。

23.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这是因为明朝以来的科举考试(  )。

A.逐渐以儒家经书为主要考试内容

B.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作用日益突出

C.受特务政治和宦官专权的严重影响

D.逐渐为大地主和官僚所垄断

【答案】B。解析: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但为了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的文体分为死板的八个部分,称“八股文”,这种文章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显著。

24.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C.进一步扩大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D.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答案】A。解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 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5.“直到l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变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对大西洋成为“一座桥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欧洲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大西洋沿岸成为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中心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欧洲与美洲、非洲进行平等、自由的贸易往来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1500年”“桥梁”“起程点”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极力发展对外贸易,参与殖民扩张,夺取世界殖民霸权,故选A项。

二、简答题

26.简述“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于961年,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作出的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经过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把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率权收回自己手中,但这只是其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赵匡胤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27.简述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8.简述初中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参考答案】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三、材料分析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

问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参考答案】

(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

(2)采用科举制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制度完备,兴办专业教育;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

(3)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文化意义深远,它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30.阅读下面某版本历史教材中有关抗日战争的表述,回答问题。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疏星点点。突然,一阵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问题:

(1)上述材料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为《抗日战争》一课设计教学重难点。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为“九一八事变”设计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1)材料所反映的是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给中国军队,然后以此为借口,故意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抗日战争胜利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知识与能力目标: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注意到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老师在进行“贞观之治”这一部分内容的课后练习时,出示了唐太宗与汉武帝的画像,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唐太宗与汉武帝之间的共同之处,学生就二者的生平、功绩以及过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问题:

(1)你对教师课后练习采用讨论法的形式做何评论?

(2)你认为在历史课堂上运用讨论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这位教师在进行课后练习的时候,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对之前学过的内容与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对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巩固了已有知识的同时也深化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能力。

(2)讨论法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应注意:①课堂讨论的问题本身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②课堂讨论的问题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③课堂讨论的问题是否越辩越明、思路越理越清;④课堂讨论的时机是否合适;⑤课堂讨论的问题设置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优惠活动:

自考本科优惠:培训课程(含全部科目)仅需3980元!还赠送一套价值500元的纸质教材!

成人高考优惠:成考大专+自考本科,两者同时报读,学费再减1000元!

     相关文章推荐